大家好,我是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护士长王伟科,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重症监护室里的人文关怀。
对于这个词的理解我也是经历了几个阶段。刚开始工作,我认为患者到医院是来治病的,特别是我们重症医学科,收入科室的患者都是救命的。这个人文关怀好像可以往后放一放。将常规的基础护理做好就够了。
但后来发现不是这样。有一次,我的一个亲人住院,病情平稳后有朋友预约第二天来探望。前一天晚上,亲人就让我帮他洗头,我说这个不行,出院再洗吧,他坚持要洗,我就想办法在床上把头发给他洗了。他说,洗完头真清爽。第二天,朋友来探望时直夸他气色好,不像生病的人,他也非常高兴。这个事情之后我就开始思考,为什么他要洗头,他一定是不想别人看见他“狼狈”的样子。他要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他不仅是个病人,还是个社会人的角色。普通患者住院期间可以在床上洗头,刷牙等等。但我们的危重患者能不能行?我还是在心底打个问号的。有一次我外出学习,在他们的重症病房,有个使用ECMO的患者,护士在给她洗完头吹头发。虽然患者脖子上拖着长长的管子,但不妨碍他追求舒适。
慢慢的,我逐渐明白,患者也是需要尊严的,我们的危重患者,我们要让他们有尊严地活着。所以,我们的工作就做了一些改进。每天给男性患者刮胡子,每周为所有患者在床上洗头发,头发长的还会给他们理发,女同志就给他们扎个马尾或丸子头。这样不仅患者更有尊严,家属心里也会很高兴。他们认为患者住在我们的重症病房,不仅是冰冷的仪器和治疗,还有医务人员的真心陪伴。
有些做了人工气道后无法说话,手上力量不够无法写字的患者,我们就制作了一个小转盘,上面有口渴、疼痛、痒等患者常见的不适症状,通过转动转盘和指针的对应来了解患者的需求。这个措施大大改善了我们与患者的沟通效率,能更好地了解到患者的需求,从而给与帮助。
还有我们针对意识昏迷的患者,无论我们做任何操作都会跟他交流,比如要进行吸痰,我们会说:“王大爷,准备给你吸一下痰,有点不舒适,我慢一点”;给昏迷患者翻身,我们会说:“大叔,要给你翻个身了,往右边躺一会儿,会更舒服”等等,虽然我们无法得到患者的回复,但依然要这样做。
还有一些日常的细节,比如对患者的称呼,我们从不直呼其名,也不冰冷地叫床号,取而代之的是大哥、大姐、大叔、大娘、爷爷、奶奶等称呼,也有王教授、李老师等名字。这些称呼会拉近我们与患者距离,让他们在陌生的病房更有安全感。当然,夜间为患者关灯,调低监护报警声音使其容易入眠;为患者口唇涂抹香油防止口唇干裂;为患者口腔喷雾VC液减轻口渴感觉;科室设置分贝仪注意说话和操作声音等等措施都是我们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当然,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帮助他们在战胜病魔的同时保持愉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