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肝胆外科副护士长暴岳清,一晃眼,我在和平医院从事护理工作已经20年了,所经历和见证的一个个片段,就像电影画面一般,在我的脑海里闪回、停留。
20年前,初出茅庐的我来到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实习,彼时医院外科楼一病区刚开始挖地基。每每下班后,我总会望向那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心中默默种下一颗种子:等新楼落成,我也要成为一名“和平人”。幸运的是,这个梦想提前照进了现实,实习结束后我顺利成为了和平医院的一名护士。这份工作于我而言,弥足珍贵,我也倍加珍惜。
选择科室时,我选择了心胸外科,因为当时在我看来,要成为一名好护士,首要的就是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而心胸外科涉及到一些非常复杂且高难度的手术,在心胸外科当护士,可以接触到最前沿、最复杂的医疗护理技术,这对于提升护理技能是非常难得的机会。所以我一心扑在基本功的练习上,扎针、抽血气等等……这些护理技能我反复操练,只为能在这个岗位上站稳脚跟,用自己的双手给患者带去康复的希望。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影响我护理生涯至深且令我终生难忘的一幕。一位心脏手术后的患者,排便困难。当时胸外的护士长是程红萍,她没有丝毫犹豫,轻柔而细致地为患者将肛门口的大便一块一块抠出来。患者原本紧皱的眉头逐渐舒展,眼里满是感激与释然,那是一种被关怀、被尊重后的放松。而护士长呢,她的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那笑容里有对患者痛苦解除的喜悦,更有对自己职业的一种认可。
那一刻,和平护理前辈们这种言传身教的力量,深深触动了我。我仿佛找到了自己一直在追寻的另一个答案——护士,不仅仅要有精湛的技术,更要有一颗能够解除病人痛苦的赤诚之心。那一幕,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的护理职业生涯。
2022年8月,我前往北京协和医院进修重症专科护士,那里浓郁的人文关怀氛围将我深深包裹,在这片关怀的“海洋”里,我对护理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护士,不仅要手握专业技术这把“利器”,更要怀揣同情心、爱心,而最重要的是,要有共情能力这一“心灵桥梁”,如此才能真正走进患者的内心世界。
记得去年有一位3岁的小患儿因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做了急诊手术,到了第二天查房的时候,依照惯例,得让孩子下地活动一下。但孩子脸蛋上写满了胆怯,眉头紧锁,对我们不理不睬。突然我看见孩子的枕头边放着一顶蓝色的生日帽,我连忙蹲下身,拉住孩子的小手问道:“维维,这个漂亮的生日帽是谁过生日戴的呀?”小家伙终于打开话匣子,弱弱地回答到:“阿姨,昨天我生日,可我没吃上生日蛋糕。”“那阿姨和你约定,你乖乖听话,等你出院那天,阿姨送你一个小蛋糕好不好?咱们再过一个生日!”小家伙一听到可以吃蛋糕,双眼都在发光。接下来的日子里,维维开始积极配合我们治疗。在出院那天,我们给他举办了热闹的生日会,小家伙还开心地分享和我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还有一位82岁高龄双耳失聪的贾奶奶的故事也让我记忆犹新,2023年6月,贾奶奶被确诊为胆管结石伴胆管炎。第一次手术后情况并未向预计的方向发展。在重症监护室治疗一段时间转回病房后,却发现贾奶奶每次进食后都会腹胀、呕吐。看见贾奶奶整日郁郁寡欢,不愿意和人交流,还经常流泪。怎么办?如何让她配合第二次手术?当务之急就是要打开贾奶奶的心扉,于是每天我会多抽出一部分时间陪贾奶奶聊天,通过“纸笔传情”。整个住院期间,我们用了4个笔记本,写满了对她问候和鼓励的话语。多日的安抚也终于让贾奶奶再次打开心扉,脸上的笑容也逐渐多了起来。之后,针对术后并发症进行了第二次手术,手术很成功,贾奶奶康复出院了。
数月后,我们上门做了随访,贾奶奶不似住院时那般消瘦,精神状态也很好,我们竟然没一眼认出来。贾奶奶激动地念叨着:“闺女,谢谢你们来看我,多亏你们的照顾。”她一边言语一边翻箱倒柜找出来一副铜镯子要送给我们。为了不让奶奶失望,我们假意收下了镯子,并在离开之际将这份贵重的礼物转交到了她儿子手中。
每次和患者、家属交流的时候,我说得最多的两句话就是,“我是一名护士,但我也做过患者,也当过家属。所以,我特别能理解大家现在这种焦虑、恐惧甚至绝望的心情。”“患者、家属还有医护人员,就如同等腰三角形的三条边,少了任何一方都不行。希望我们大家齐心协力,一起战胜疾病。”
二十年前,我怀揣着梦想与憧憬踏上护理之路,那时的我充满激情与活力。一路走来,有过汗水,有过泪水,但从未有过后悔。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依然坚守在这片热爱的土地上。岁月或许在脸上留下了痕迹,但心中的那份执着未曾改变,也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