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片熟悉的土地上,生活的烟火气弥漫在街巷村落间。然而,隐匿在日常背后的,是消化道肿瘤高发的阴影,如乌云般笼罩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秉持着‘挽救一条生命,拯救一个家庭’的高尚原则,在 2018 年,贾建桃毅然踏上了三下乡的征程,开始了为乡亲们服务的使命。在 2024 年“投身乡村振兴 助力健康中国”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专项活动中,“上消化道健康管理志愿服务队”荣获表现突出团队,贾建桃荣获表现突出指导教师。那是一个蝉鸣聒噪的夏日,她背着简单的行囊,带着专业的医疗知识和满腔热忱,走进了长治地区的乡村。当时,校党委书记王金胜申请了“消化道肿瘤综合防治服务创新学科群”项目,这个项目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她想要为乡亲们做点实事的道路。项目有两个重要目标,一是服务社会,帮助长治地区的居民。上消化道癌症(如胃癌、食管癌、贲门癌)发病率居高不下,每一个冷冰冰的数字背后,都代表着一个个被病痛折磨的家庭。
“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条生命,拯救一个家庭”的理念深深烙印在她心中;二是培养更多能够服务上消化道疾病防治的人才,从研究生到学生志愿者,大家应该汇聚成一股力量,用知识和行动改变现状。身为老师,她不满足于讲台授业,这个项目让她找到用知识服务百姓、带学生实践的方向。此后,无论环境多艰,她从未动摇。乡村医疗条件差,她毫无怨言,总是最早到场布置筛查场地,耐心向村民科普,面对不配合村民也耐心劝说。筛查出患者时,她欣慰于早发现,又痛心发病率高。项目推进中,团队获得过诸多成就,对此她感慨万分,这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认可,更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王金胜从项目伊始就以高瞻远瞩的姿态带领着大家,多次实地调研,关心项目进展和人员状况;校团委也一次次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与推荐,助力项目的顺利开展。团队内部更是齐心协力,团队成员大多是附属医院在医护人员,周一到周五在医院上班,周六还常常需要加班,却依然选择义无反顾地加入下乡队伍,利用周日为乡亲们义诊。在炎炎夏日的暑假,大家奔赴平顺这个主要阵地,也曾前往壶关、长治县等地,每一次出发都承载着大家对守护百姓健康的坚定信念,每一个脚印都见证着团队的坚守与担当。育人之道,贵在多元且务实。在医学教育的广阔天地中,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如并蒂之花,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培育新时代医学人才的坚实体系。
贾建桃老师深谙教育真谛,将社会实践视为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金钥匙,架起理论与现实的桥梁。她引领学生践行“早临床、早实践”理念,在上消化道相关实践中,晦涩的专业名词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化作探索医学难题的方向标;下乡服务时,刻板的专业知识不再是疏离的话语,而是转化为乡亲们读懂关怀的钥匙。走访过的村庄、参观过的红色景点、调研过的亲切村民,都如同五彩斑斓的颜料,为学生们的认知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他们真切触摸到社会的脉搏,领悟服务社会的深刻内涵。
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上,贾建桃老师同样倾注无限热忱。她精心构建了‘预习—应用—巩固’的学习闭环,确保知识的传递环环相扣、扎实有效。这一方式不仅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应用,也为他们将来进入实际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部分学生对教学理念理解的偏差,她与团队成员耐心引导,帮助学生领悟主动学习的价值。她常告诫学生,学习如滴水穿石,需日积月累,鼓励大家珍惜点滴时光,夯实专业基础。育人之路任重道远,贾建桃老师始终将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她以匠心守护医学生的成长之路,助力他们成长为心怀大爱、医术精湛的新时代医学人才,为守护人民健康贡献力量。
社会实践,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校园与社会的广袤天地。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它不仅是知识的试炼场,更是能力的锻造炉、视野的拓展器。在消化道肿瘤防治的三下乡实践中,同学们触摸专业知识的前沿,提升沟通与服务技能,感知乡村发展的脉搏,体悟社会变革的力量。在采访中,贾老师说她期许着,同学们能将这段经历内化为成长的养分,在未来的道路上,无论是投身科研、治病救人,还是扎根基层、服务大众,都能带着这份实践赋予的智慧与担当,勇毅前行,为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记者 袁怡欢 岳生钰)